木船文化
您當前位置為:首頁 > 木船文化
興化傳統木船制造技藝歷史沿革及分布情況 興化傳統木船制造技藝源于宋代,主要分布在興化市竹泓鎮。因竹泓鎮地處蘇中里下河地區,是有名的“鍋底洼”,這里的群眾生活、出行、勞作等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船,故相繼出現了制作木船的手工作坊,由此而形成了獨特的木船制造技藝。清朝末年至近代,是興化傳統木船制造技藝的成熟、興盛期,竹泓鎮有造船作坊 20 多戶,以周、鄭、陳、王、馮、崔、李等幾大姓為主,所造木船用途已由農用、漁用拓展至交通、商貿、郵運等領域,并建立了專門的行業組織“森福會”。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竹泓的工匠們在傳承傳統木船制造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技藝更加精良,并有了新的發展。目前,全鎮專業從事木船生產的工匠近 70人、50 余戶,年產各類小木船近 4000 條,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漁業生產、交通運輸、城市景區、觀光旅游等領域,產品行銷全國 10 多個省、市,并已有 300 多條木船銷往日本、荷蘭、德國等國家。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征 興化木船制作主要以老齡杉木為主要原料,制造沿海捕撈生產的海船等大船也選用部分桑樹、榆樹,輔以鐵釘、麻絲、石灰、桐油等。造船過程中的生產工藝采用純手工操作。整個造船工序主要分10 個部分: 1. 選料、備料;2. 斷料、配料;3. 破板;4. 分板;5. 拼板;6. 放樣;7. 投船;8. 打麻、填灰;9. 油船;10. 下水。興化木船的種類主要有鴨船、秧船、渡船、龍船、披風船、搗網船、拉網船、長魚船、腳劃子、海溜子、旅游船等。制作木船的器具主要有大鋸、大料鋸、狹條鋸、刀鋸、木尺、角尺、墨斗、劃齒、斧頭、牽鉆、手鉆、槽刨、短刨、粗刨、滾刨、長刨、送釘、分鑿、鈍口鐮鑿、快口鐮鑿、灰齒、碼口、斜剎、走剎、盤頭、拉夾、扒箍、麻繩、千斤夾鉗、斫凳、灰臼、鐵釘、鐵鋦等 40 余件。興化木船制造技藝工序多,且環環相扣,工藝難度很大。興化木船船體輕盈、小巧、靈活、美觀,可用于農業生產、漁業生產、觀光旅游等多個領域。 主要價值 興化傳統木船制造技藝是千百年來蘇中里下河地區水鄉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的結晶,是中國舟船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船文化延續發展的直接表現形式,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興化傳統木船在現代生活中仍發揮著作用,具有一定的經濟和實用價值。 傳承譜系及代表性人物 興化傳統木船制造技藝所能查考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清朝同治年間的周國貴,清朝光緒年間的周宏才,民國初期的周福友。興化傳統木船制造技藝當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周永干。 目前保護情況 為了保護興化傳統木船制造技藝,興化市文化部門與竹泓鎮政府專門成立了木船制造技藝保護領導小組。鎮財政每年都在預算外支出中專門安排 3—5 萬元資金 ,用于木船制造技藝的研究和保護工作。竹泓鎮政府還和興化市文化館牽頭,以木船制作骨干藝人為主,成立了竹泓木船制作傳統工藝協會 , 培養新一代工匠藝人,并對木船生產工藝、生產環境和場地、生產工具等進行重點保護?;I建竹泓船文化博物館的計劃也正在落實之中。 |